元宇宙医学专家共识

元宇宙医学专家共识

元宇宙医学专家共识(以英文发表在Clinical eHealth,下为中文翻译)

引用:Dawei Yang, Jian Zhou, Rongchang Chen, Yuanlin Song, Zhenju Song, Xiaoju Zhang, Qi Wang, Kai Wang, Chengzhi Zhou, Jiayuan Sun, Lichuan Zhang, Li Bai, Yuehong Wang, Xu Wang, Yeting Lu, Hongyi Xin, Charles A. Powell, Christoph Thüemmler, Niels H. Chavannes, Wei Chen, Lian Wu, Chunxue Ba.Expert consensus on the metaverse in medicine,Clinical eHealth,Volume 5,2022,Pages 1-9,ISSN 2588-9141,https://doi.org/10.1016/j.ceh.2022.02.001.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8914122000016)

元宇宙医学专家共识

执笔人:杨达伟 周建 白春学

共识专家:杨达伟 周建 陈荣昌 宋元林 宋振举 张晓菊 王琪 王凯 周承志 张黎川 白莉 王悦虹 卢叶婷 辛弘毅(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Charles Powell(美国),Christoph Thuemmler(德国),Niels Chavannes(荷兰),Wei Chen(美国) Lian Wu(新西兰),白春学

通讯作者:白春学 上海呼吸物联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中国 cxbai@fudan.edu.cn

摘要

背景介绍  目前元宇宙这一概念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上的互联网,是将要普及的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最近,白春学教授等提出了元宇宙医学的定义是通过AR和或VR眼镜实践的物联网医学。制定本共识的目的是期待这一新的概念可以提高大健康和防病治病水平,将目前的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提升为达到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

方法  来自亚洲、美国和欧洲的医生和IT专家组成多学科专家组,采用和分析了已经发表的物联网医学专家共识,及参考相关的元宇宙技术研究结果。专家组进一步明确元宇宙医学的定义,并达成元宇宙医学的共识,并建议进一步研究后续结果,以便修定为指南发表。

结果 专家认为创立“元宇宙医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并就如何发展元宇宙医学,更好地服务医学和大健康达成了共识。可通过元宇宙的全息构建、全息仿真、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技术平台(含AR和VR眼镜和物联网医学系统),实践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物联网医学流程。即由虚、实云专家与端医生互动,进行元宇宙教学、科普、会诊、分级诊疗和临床研究,逐渐拓展到大健康。由虚、实云专家与端用户(含端医生和患者,甚至家属)互动,为预防、保健、体检、疾病诊断和治疗、康复、慢病管理、居家看护、紧急救助、门诊和会诊等服务。此外,安全体系也是元宇宙医学平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结论 元宇宙医学是通过AR和或VR眼镜实践的物联网医学,创立“元宇宙医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可通过元宇宙医学的云加端平台,由虚、实云专家与端医生互动,进行元宇宙教学、科普、会诊、分级诊疗和临床研究,逐渐拓展到大健康。

【关键词】  物联网医学;元宇宙;元宇宙医学;虚实融合;虚实联动

在2021年元宇宙这一概念得到广泛重视,被认为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眼镜上的互联网,是将要普及的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1】。也有人认为元宇宙是基于数字技术而创建的一种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三元数字世界。最初源于美国数学家Vernor Vinge教授出版于1981年的小说《真名实姓》,其中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其后,美国科幻大师Neal Stephenson在其1992年创作的小说《雪崩》中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描述了互联网人通过化身(Avatar)与平行于现实的网络世界感知交互【2,3】。

元宇宙的兴起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可能,包括电子游戏、休闲娱乐、通过多种数字技术改变博物馆的展览方式【4】,以及传统零售业在元宇宙中的新销售模式【5】,也有研究者关注三维虚拟世界中的艺术社区等。在社交媒体方面,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将改名为Meta,业务转向以元宇宙为主的新兴计算【6】。还有人关注新闻业在元宇宙中如何转变【7,8】。

最近,白等【9】提出了元宇宙医学,并提出今年为元宇宙医学年,包括元宇宙在医学的定义,概念和应用场景和临床意义,期待这一新的概念可以提高大健康和防病治病水平,将目前的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提升为达到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

  1. 元宇宙概念及其用于医学的可能性

为理解元宇宙用于医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必要先了解元宇宙的概念。元宇宙就是VR、AR眼镜上的互联网【1】这一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并认为是即将要普及的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的展现。因此,可以将元宇宙医学定义为通过AR和VR眼镜实践的物联网医学。

现在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元宇宙的范畴和应用将非常广泛,不但可用于社交、电商、教育、游戏和支付的一般场景【10】,而且可用于医学等特殊场合【9】。我们现在熟悉的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有很多在元宇宙上已经有自己的呈现方式。回顾历史,90年代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是绝对的主流计算平台,并应用于远程医学【11】。后来随着手机的崛起,并逐步取代了PC【12】,并应用于互联网或物联网医学【13】。

目前,我们很多人都相信VR和AR眼镜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计算平台的迁移,互联网的应用也将随之更新迭代。例如,在PC机上,辅助我们社交的有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QQ)和微软网络服务(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MSN),到了手机上则成为微信了【14,15,16】。电商也经历了同样重大的变化,在手机时代与时俱进地出现了新物种,即本地生活【17】。由于手机能够提供用户的精准定位,其应用就可以给用户推荐三公里范围内的优质服务,这一点在PC时代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本地生活是基于新平台的创造性新用户体验,并可用于新冠的防控【18】。

为什么元宇宙概念可以得到如此的广泛认可,并且在医学应用领域得到重视?因为到了VR和AR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有一个虚拟替身,可据其在虚拟世界里面进行面对面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但社交电商的许多应用可能会发生改变,也会为大健康和医疗服务。为有助于理解VR和AR眼镜对互联网应用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VR和AR眼镜的技术本质,在这个新平台可以显示核心交互。以往,无论是在PC还是在手机上,我们的显示界面是两维的。其中任何应用都是基于子窗口,所以微软的操作系统叫做Windows,用户的交互是由在这个窗口里面的鼠标点击和拖拽完成。但是到了VR和AR眼镜下面,显示和交互的界面则是三维的,我们会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信息世界里。也许正面会有一个虚拟人与我们面对面交流,或者我们身旁会有一个虚拟的货架,上面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这个三维空间中,我们可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手势和眼神与应用发生互动实践【19】。在这种设置下,显示和交互的界面是三维的,是一切应用的最底层。基于显示和交互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上层的应用也一定会发生巨大的革命,对医学和大健康的应用场景也将会发生颠覆性推动作用【19】。

这种计算平台的迁移,将会导致整个互联网行业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和软件,所有的行业格局都将会改变【19】,医疗行业也将发生重要变化【9】。纵观当年从PC到手机的革命,这样的巨变将肯定会发生。不但是很多行业将有新的巨头崛起,医学和医疗行业也将如此。

  1. 物联网医学为元宇宙拓展了重要应用场景

2.1物联网可辅助4P医学的实践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20】,早期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er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

2008年,白等开始研发基于手机的无线传感肺功能仪(2009年美国胸科学会(ATS)会刊(ATS NEWS | VOL.35 NO.7/8)名人录为此专题报道)【21】,其后在国内外最早提出“物联网医学(Medical Internet of Things)”,并带领团队建立睡眠呼吸暂停物联网医学家庭管理平台【22】。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物联网医学》【23】和《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手册》【24】,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联网医学》【25】,与Christoph Thuemmler教授共同主编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e-Health 4.0》【26】。尽管物联网医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应用于很多医疗领域。目前已经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的物理事物网络【13】,全面涵盖感知、传输与智能处理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拓展应用于很多医学场景。由于不同对象的嵌入式设备增加,物联网医学的临床应用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将能够集成虚拟世界(信息)和现实世界(对象)而创造一个巨大的医疗保健市场,服务病人。

物联网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逐渐得到国内外认可,最近Sadoughi等发表了一项题为物联网医学的研究【27】,对2000年至2018年发表的从在线科学数据库(包括IEEE Xplore、Web of Science、Scopus和PubMed)上选出的3679篇有关物联网医学研究论文中,89篇论文完全切合物联网医学概念。中国、印度和美国是发表论文数最多的三个国家,同时发现物联网文献中将各种术语分配给物联网(即系统、平台、设备、工具等)的模糊性,需要分类研究这些术语的确切定义,提示物联网医学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2.2物联网医学可以协助提高医疗水平

美国《创新战略(2011)》【28】将卫生医疗保健领域的信息技术作为创新的六大优先领域之一。通过大规模人群智能手机实时检测周围环境空气污染,结合患者电子日期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并做好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工作【29】。英特尔公司目前正在研制用于家庭护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30】,通过将传感器嵌入到鞋、家具以及家用电器中,助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独立家庭生活,并由医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从事了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则做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31】,并完成了一些实验系统的研制。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无线传感器创建了一个智能医疗房间【32】,使用微尘来测量居住者的重要征兆(血压、脉搏和呼吸)、睡觉姿势以及每天24小时的活动状况。

欧盟资助的IST FP5项目(AMON)【33】,是由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开发的具有保健和报警功能的腕式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可连续采集并评估多个关键生理参数,并利用蜂窝网连接到医学中心管理辅助及时发现和处理紧急医学情况。意法半导体与Mayo医疗中心(Mayo Clinic)正在合作开发创新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远程监测平台【34】,能在不影响个人生活方式状态下监测个人的特定临床信息和生理参数,并提供治疗选择。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和艾美利亚大学共同提出了一个关于血氧饱和度传感器的简单的、低成本的无线医疗监测系统【35】,基于一个安装在PC或PDA上的软件,允许同时监测不同患者的SPO2信号和脉搏率。

日本基于对物联网应用有着良好的网络和技术基础,也正在加大对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东芝公司研制由腕表型可穿戴式传感器模块和PDA组成的系统【36】,可用于监测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运动情况和行为活动,同时提醒和指导使用者每天进行健康的饮食和适当锻炼的目的,这将为预防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了根据手腕的运动、脉搏率和皮肤电反应值,可以判断使用者的运动情况和是否开始吃饭,准确率能达到90%。

中国从2008年即开始临床实践的研究。其中包括(1)人工智能辅助肺癌早期诊断:建立用于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测试的数据库,搭建基于GPU并行处理,与现有电子病历以及PACS系统连接的云计算系统,应用物联网肺结节评估5步法(PNapp5A)研发利于大数据驱动和管理的肺结节早诊技术【37】,牵头相应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8-40】在900余家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中推广。从2014年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做手术的16417例肺结节中,早期肺癌9980例(占比60.8%),患者平均年龄从2014年的63岁降至2019年的50岁【41】。基于AI辅助精准诊断其中小于10mm肺结节的经验,白春学教授提出了人机MDT(人与计算机交流互动会诊)概念,并启动“人机MDT”门诊,最终由专家结合AI分析结果提出综合诊疗意见,有利于同质化提高诊治难定性肺结节中的早期肺癌水平【40】。

中国的另一应用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治病毒性肺炎。通过精准设计的智能系统,获取相关临床信息和CT影像,协助发现和管理疑似和可疑病例。其中,nCapp辅助诊疗新冠肺炎已经得到ATS推荐【42】。此外,还在研究用其辅助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疾病管理。通过大数据训练,结合便携式物联网肺功能,给每一个患者以精确的日常生活指导和适当的活动规划,实现病情缓解和提高生存质量并预防急性加重【43】。

2.3物联网医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验表明,由于大小医院之间资源和医生经验的差异,使小医院存在高端设备覆盖率低、技术掌握度低和患者认可度低(三低)的现状,这致使大量患者涌到大医院求医问药又引发看名医难、入名院难的(二难)困境【23-25,44】。同时由于大医院专家面对的患者太多,又引发了诊疗时预防差、保健差、管理差和康复差的(四差)问题。为要解决“三低、二难和四差”的现状,我们恰逢其时地提出物联网医学,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三大基础流程辅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23-25】。并且成功应用于很多临床实践中。

此外,由于医疗保健需求与从业规模庞大,为患者提供医疗保健的服务既困难又昂贵,而作为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物联网可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物联网医疗作为电子健康领域最常部署的创新之一,已经将服务从医疗中心分散到家庭和工作场所等拓展场所【45】。2018年物联网医学研究的数量以及涉及的领域明显增加,新冠之后向患者在家分发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电子健康,尤其是物联网医疗的目标之一【46】。在这方面,物联网应用程序通常是为节省成本和让患者在家参与,从而增强患者权能而开发的。这最终导致健康促进和个人福祉的提高。另一方面,由Grieves在2002年提出的“数字孪生”技术的工业4.0新标准【47】,也为物联网医学通过结合VR及AR技术,加速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模式提供了可能(IEEE – Digital Twin: Enabling Technologies, Challenges and Open Research)。然而,物联网医学这一新兴应用学科也同样面临任何一种新的医疗技术所面对的医疗监管、医疗保险及数字鸿沟等存在的问题,亟需我们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来验证、并一一解答【48】。

最近,白等【49】预计物联网医学不但是个学派,更是一个医疗保健利器,因为通过物联网医学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最终将目前水平高低不一的医疗保健模式,提高为达到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助力我们践行“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愿景。

2.4 物联网医学存在的限制

目前基于物联网医学理论,已经从设计上提出了解决三低、两难和四差的策略,建议大医院医生(云专家)和小医院医生(端医生)联动、高效精准地完成分级诊疗工作,并研发系列相关技术,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分级诊疗【27,37】。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仍然遗留着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1)无法让云专家全时空身临其境地进行科普教育和专业讲座;(2)无法请云专家全时空指导端医生的诊疗工作;(3)临床试验时主要研究者无法全时空监督和指导相关研究工作;(4)因为缺乏全时空的实时质量控制,仍存在相当程度的手工业作坊式诊疗问题。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云专家与真实世界需求的不匹配,以及云专家无法全时空地为大众服务,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的限制而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完善的技术平台,特别是解决单纯物联网医学难以解决的人与计算机交流互动,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的问题。可喜的是元宇宙(Metaverse) 【26,27,50,51】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为我们提出和实践元宇宙医学奠定了基础。

  1. 元宇宙为物联网医学发挥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1元宇宙医学的雏形提示其发展愿景

元宇宙医学定义为通过AR和或VR眼镜实践的物联网医学,这说明后者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开展的很多物联网医学研究【51】,也为元宇宙医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例如, BRM一体机的研发即可称为元宇宙医学的原型(图1)。最近我们又启动了相关的拓展研究,即如何通过全息构建和仿真、虚实融合和联动实践元宇宙医学(图2)。为了更好和高质量地实施元宇宙医学,我们提出将全息构建拓展为“全息构建+全面感知”;将全息仿真拓展为“全息仿真+智能处理”;将虚实融合拓展为“虚实融合+质量控制”;将虚实联动拓展为“虚实联动+人机融合”的元宇宙医学框架。最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51】。这可以克服目前互联网医疗及远程医疗平台很难普及到县级,特别是乡镇医院的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即可以更方便地开展分级诊疗,将目前水平高低不一的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便捷地提升为达到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

图1 BRM一体机应用与肺结节肺癌早期诊断的全息系统研发进展

图2 通过全息构建和仿真、虚实融合和联动实践元宇宙医学流程图

3.2全息构建和全息仿真可进一步提高物联网医学水平

全息构建又称多维信息或立体信息。这种信息是多渠道、多视角、多方位收集、编写而成,是指包含了系统所有信息的模型【52】。具体表现为系统中的数据不仅仅有各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数据传递信息、系统交互信息,更包含了影响系统运行的数据,如系统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信息等。目前,VR 看房、看店等应用就处于全息构建层【53,54】。全息仿真则是一新功能,可在Unity中开发全息应用程序时大大减少迭代时间。已有研究表明,可直接通过从Unity Editor进行原型设计,调试和迭代设计,而无需为冗长的构建和部署时间所困扰,将使Microsoft HoloLens创建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立即受益【55】。虽然目前的研究结果不是应用于医学,但是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全息仿真在医学的应用大有前途,可以克服物联网医学技术无法解决的专家全时空服务问题。

如何将全息构建和全息仿真很好地用于医学实践中?首先需要了解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病理生理或生化改变,然后进行精确的4P医学(Predictive医学的预见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体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实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全面感知这个概念融合到元宇宙的全息构建和融合概念之中。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全面感知符合元宇宙医学所要求的全息构建。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经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应用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声敏元件和放射线敏感元件等传感器,以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测,心电、超声、CT、PET/CT、肺功能和血氧饱和度传感器,可以帮助我们全时空或部分全时空地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生理变化、生化改变,进而构成一个全面的健康、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的信息图。其后可以让医生或者患者在元宇宙里以数字孪生替身,以及后续虚实联动地实践元宇宙医疗。只有在元宇宙里实现了让使用者无法分辨所处是虚拟还是真实的沉浸式全息构建,才能吸引患者和医生进入元宇宙【56】。

我们也可以应用元宇宙医学概念,改善教学和培训效率。解决无法让云专家全时空身临其境地进行科普教育和专业讲座,以及无法请云专家全时空指导端医生的诊疗工作的问题。例如我们在BRM一体机中教会学员如何理解吸烟诱发肺癌时,就使用了全息仿真技术【57】。这一开创性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轰动的效果,学员们可以沉浸式身临其境地看到吸烟引起的肺泡破坏,及其与肺癌发病的关系(图3)。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其培训学员如何快速、身临其境地掌握各种治疗技术。比如呼吸内镜手术中,磁导航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技术。如果我们应用全息仿真技术进行教学和临床实践,毫无疑问地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8】。

图3 BRM一体机运用全息仿真技术生动展示吸烟诱发肺癌时,吸烟引起的肺泡破坏,及其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虽然人的构造、病因学、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同一药物对不同患者药效学的表现均极端复杂,造成元宇宙医学探索与实践的困难。但是,我们根据将元宇宙医学概念用于肺结节诊疗的成功案例可预测,如果将元宇宙技术分门别类地用于不同疾病的诊疗,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即通过共识指南,将医疗上 “复杂问题简单化”【51】。据其找到全面感知和全息构建的解决办法,再将所需的全息构建信息传送到“元宇宙医疗云”,进行下一步“全息仿真-智能处理”,最后通过虚拟世界来改造我们的真实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将来即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面用仿真技术来寻找我们真实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并且通过虚实融合,把这个解决方案映射到真实世界,最后通过虚实专家指导真实世界的医疗实践。

3.3虚实融合和互动可克服物联网医学局限性

要想使物联网医学为患者更好解决问题,需要高水平地辅助处理各种临床问题。这正是元宇宙医学的优势,它可以在物联网医学使“简单问题数字化”的基础上,再通过智能诊断或治疗(如手术)机器人辅助实践,让所有学生都能有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使教育培训与应用实现零距离【59】。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疾病的病生理参数后即可进行智能处理,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例如,将筛查早期肺癌所做的CT传到云计算机后,即可智能处理,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60】。这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元宇宙医学,因为后者既是在AR眼镜上实践的物联网医学。

在AR眼镜上可以将物联网医学提升为虚实融合的高度,使端医生能够将常规的手工业作坊式诊疗模式,提升为在虚实云专家全时空指导下工作,同质化地提高到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流水作业工程。在元宇宙医学中,虚实融合技术也将有效地增强参与者(医生、患者)、真实环境(设备)和虚拟环境(虚拟医生、患者和设备)三者之间的无缝融合【61】。最终目的是达到自然逼真,将虚拟世界拉入到真实世界,并进行人机联动的医疗服务【62】。为构建虚实融合环境,需涉及高精度定位、虚拟与真实环境融合呈现、光学显示、多感知交互等关键技术【63】,同时需要在AR眼镜上展示物联网智能诊疗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质量控制。为达此目的,需要高端装备的研制、复杂规划与教育培训,创新的质量控制技术。

要高水平体现元宇宙医学的实践效果,不但与物联网的设备,基层和专科医生的理解有关,还需要云专家、端医生和患者在每个环节均保持紧密配合。除了共性培训外,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国际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根据元宇宙医学研发的APP会协助物联网质量控制)。例如,在肺结节评估中,需要专家(实)与机器人(虚,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融合,才能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但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训练机器人,同时还需要将共识指南融合其中,并进行严格质量控制【64】。目前的质控均不是全时空和自动的,元宇宙医学则可以克服这些弊病,应用仿真质控机器人与质控云专家虚实互动和人机融合,可事半功倍地提高整体质控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最能体现元宇宙医学价值的将是“虚实联动-人机融合”。 目前体现虚实联动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人机高度融合才能产生更好的诊疗效果。从理论上看,人机融合是一种由人、机、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型智能形式,既不同于人的智能也不同于人工智能,而是一种物理性与生物性相结合的新一代智能科学体系【65】。人机交互技术主要涉及非大脑支配的生理心理工效学问题,而人机融合智能主要侧重大脑支配的与“电脑”相结合的智能问题。从医学角度看,这种结合可以称作“人机融合”,即云专家与机器人一同讨论解决医学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通过程序使虚实联动-人机融合问题体系化,称为“人机MDT” 【51】。基于程序化数字技术,辅助进行虚实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我们3年多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人机MDT很好地体现了元宇宙医学的临床价值,较好地提高了肺结节评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一经验也可以拓展到其他应用场景,如预防、保健、养生和养老,由虚实云专家指导端医生按照共识指南规范诊断和治疗。例如机器人手术,由云专家指导远在他方的机器人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 展望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创立“元宇宙医学”的条件已经成熟,专家也就如何发展元宇宙医学,更好地服务医学和大健康达成了共识。可通过元宇宙医学的云加端平台(含AR和VR眼镜和物联网医学系统),由虚、实云专家与端医生互动,进行元宇宙教学、科普、会诊、分级诊疗和临床研究。伴随着元宇宙医学的发展,可以逐渐拓展到大健康,由虚、实云专家与端用户(含端医生和患者,甚至家属)互动,服务于预防、保健、体检、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慢病管理、居家看护、紧急救助、元宇宙门诊和会诊等。

元宇宙医学辅助临床和非临床应用场景可以主要包括:(1)研究;(2)计算机软件开发;(3)咨询;(4)科普;(5)教学培训;(6)临床研究(如RCT,RWS);(7)保健;(8)体检;(9)养生与养老;(10)疾病诊断;(11)药械治疗;(12)手术治疗;(13)医院管理;(14)药店;(15)医疗质量控制;(16)预防;(17)保险;(18)会议等。尽管目前还仅仅有少数场景进行试验,但是我们相信,基于物联网医学和元宇宙的科技底蕴,完美实践这些场景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与时俱进、分秒必争,将迅速加快我们的前进步伐。

如果将这些高科技含量的元宇宙医学技术融合到上述应用场景,将会有利于达到智能惠众的愿景。此外,安全体系也是元宇宙医学平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我们预先设计好在物理安全、系统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全方位安全防范体系内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控性。

参考文献(略)